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其中皇權更迭更是常事。在中國古代諸多皇帝之中,佼佼者不在少數,但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還要數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的秦始皇。
自1974年秦始皇陵被發現以來,無數學者趨之若鶩,都想要一探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寢。就在1996年,中德兩國專家對秦始皇陵進行了一次核磁掃描,在這次探測之中,揭開了秦始皇陵暗藏了兩千多年的秘密。
1974年3月,在陜西省臨潼縣的西楊村中,一個村民因打井而意外發現了秦始皇陵的存在。
彼時正是春旱時節,因為接連許多天都不下雨,眼看地里剛栽下的莊稼苗蔫蔫巴巴的,西楊村的許多村民都商議著在自家院里打井,看能不能搞出點井水來澆溉莊稼。
而就在其中一位村民打井的時候,意外在地下挖出了幾塊殘破的陶片,起初人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直到一位比較有見識的人提出,這個東西可能不一般,還是把這東西上交給政府看看。
而這幾片陶片的真身,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兵馬俑,後來,陜西省文物相關部門經過對這些陶片的年代鑒定之后,發現這些奇怪的陶片居然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循著這些陶片的蹤跡,專家們確定了這些陶片的來源—秦始皇陵。
這是一個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發現,人們不禁聯想到,被項羽一把大火燒盡的阿房宮都三百里綿延不絕,
同年10月,考古專家正式開始了對秦始皇陵的勘測,首先被發現的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兵馬俑一號坑,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們遇到了十分棘手的問題。
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都是沒有顏色的,但是其實在兵馬俑剛剛重見天日的時候,他的身上各處都有著逼真鮮艷的彩繪。
可是由于接觸了外部空氣,還沒等專家們拍照留樣,兵馬俑表面的彩繪顏料就迅速氧化,僅僅幾分鐘便全部褪色。
已經開采出許多兵馬俑的墓坑,都是這種情況,于是專家們立刻停手,以免造成更加不可挽回的損失。
因為這種兵馬俑彩繪的方式早已失傳,專家們研究了許久,也沒有研究出其成分和保存其色彩的辦法,所以專家們也不敢貿然繼續向深處探索了。
兵馬俑褪色的事情給專家們敲了一個響鐘,僅僅是兵馬俑坑就這樣,那麼更深處的秦始皇陵,會不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還遇到這樣的問題呢?
于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中國專家一直在尋求不破壞陵寢內部也能了解整個陵寢的方法。
到了1996年,德國方面提出幫助中國進行秦始皇陵的勘測,他們會提供核磁掃描儀器幫助中國了解秦始皇陵下面的構造,這正解了中國專家的燃眉之急。
正是這場中德合作,揭開了秦始皇陵隱藏了兩千多年以來的秘密。
在經過設備鋪設、啟動以及信息采集整合之后,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呈現在了眾人眼前。
這座占地12萬平方公尺的秦始皇帝陵整體向地底延伸呈漏斗狀,地宮內部分布著錯落有致的各個墓坑,看起來是和存放兵馬俑的的墓坑起一樣的作用,而地宮最深處應該就是秦始皇的陵寢。
核磁掃描數據表示,整個秦始皇陵的地底墻體厚度平均達到了4米,且沒有遭到破壞的地方,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和武皇陵一樣都沒有遭到過盜墓賊的偷盜與損壞。
民間一直有傳說,秦始皇修建陵寢的時候,曾經用水銀灌入其中,模擬山川河流的形狀。
這次核磁掃描也對這個傳說進行了佐證,調查表明,秦始皇陵之中確實有大量的流動物,從其狀態可推斷確實與傳說中的水銀十分接近。ADVERTISEMENT
這個調查結果令人為之震撼,先不說用水銀模擬的山川河流該是如何壯觀,單是在秦始皇的那個年代,也就是兩千余年前是如何提煉出如此數量的水銀的呢?
而如此龐大的地宮,又以什麼樣的建造方式才能承受得住水銀的侵蝕?
以當時的考古手段,專家尚且不能對秦始皇陵的內部進行取樣研究,但是能將地底水銀存在的秘密披露出來,已經是對秦始皇陵考古方面的一個重大的進步了。
近些年來,考古界依舊把秦始皇陵當成一個研究重點,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相關部門已經在逐步地對秦始皇陵的淺層墓室區進行探索。
比如作為秦始皇的「軍備陪葬品」的K9801號墓坑,在這個墓坑中,專家們開采出來了許多鎧甲、武器等軍備物。
其中那些保存完好的鎧甲最令人為之驚嘆,用600余片甲片通過銅線固定在一起的鎧甲,代表了當時中華軍備實力的巔峰。
據專家分析,這一件鎧甲就需要一年的時間來制造,而墓坑中現存的數量,足可窺見當時秦始皇陵修建工程的漫長與浩大。
時至今日,對于秦始皇陵的探索仍然未曾停止,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可以將這個壯麗宏大的秦始皇陵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