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謚號尊貴無比,清朝共有八位大臣獲此謚號,或是清朝的國之重臣,或是皇帝的老師,地位尊崇,于清朝的社稷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曾國藩,也是大家熟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李鴻藻和孫家鼐。
在宋朝之后,「文正」這個謚號就成為在朝為官的文人的終極精神追求。因為司馬光提出:「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將「文正」這個謚號推向了頂峰,成為千萬人仰望的高山之巔。
歷史上獲得這個謚號的人,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范仲淹、司馬光、方孝孺等,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以「文正」作為謚號的人歷史上不超過三十人,清朝的統治長達三百年,僅有八人得獲此殊榮,而這八人中還有一些人是配不上這個謚號的。
獲謚「文正」是一份天大的殊榮,既要有才干還要有德行,更重要的是于社稷于百姓有功,ADVERTISEMENT
若要給這八位大臣按照貢獻排個名次,第一名是誰難以抉擇,但最后一名卻毫無爭議。
這個人就是曹振鏞。此人德不配位,無甚功績,他的一生并未留下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清史稿·曹振鏞傳》也不過七百字。
正應了他名字中的「庸」,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為了不犯錯所以不辦事,在其位不謀其政。
可以說他就是清朝版「孫連城」,孫連城還有觀星的愛好,而曹振鏞的愛好是磕頭。
曹振鏞是三朝元老,擔任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多年來身居高位還能在政治斗爭中屹立不倒。
有人向曹振鏞請教其中的秘訣,他回答:「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簡而言之就是 「少說話多磕頭」。
盡管被世人戲稱為「磕頭宰相」,但曹振鏞毫不在意,反而對道光皇帝處處迎合。
道光皇帝為了整治官場奢靡之風,決心推行勤儉節約政策,曹振鏞立馬響應,他在朝服下面的褲子上打了補丁,在跪拜間故意將補丁露出來,道光帝龍顏大悅,直夸他「恭儉惟德」。
曹振鏞還想出一些辦法減輕道光皇帝的政務負擔,道光皇帝每天都要批很多奏折,認真看時間不夠,不認真看怕遺漏什麼。
于是曹振鏞建議皇帝在奏章里挑錯字,以此來譴責臣子,那麼大臣們都會覺得皇帝明察秋毫,不敢懈怠,這一辦法很合道光皇帝的心思。
曹振鏞把當時官場弄得烏煙瘴氣,朝野上下紛紛效仿他「少說話多磕頭」的為官之道,每天不思索如何為百姓做實事,只想著如何討好道光皇帝,曹振鏞去世之后,這種風氣都未能轉換過來。
曹振鏞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討得了道光皇帝的歡心,道光皇帝盛贊他「人品端方、最可倚重」,足可以擔得起「文」這個字,最終在曹振鏞死后給了他「文正公」的稱號。
而為清朝收復了新疆的左宗棠僅得到「文襄」這一謚號,兩廂對比,甚是諷刺。
盡管曹振鏞獲得了「文正」這一謚號,但功過是非自有后人評說。時間會給出最公正的評價,德不配位的人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果說曹振鏞是德不配位,那麼曾國藩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文正公」,后世提起曾國藩時多稱他為「曾文正」或者「曾文正公」,他的一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大理想均實現了。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一生以「為政以耐煩」為行為準則,嚴于律己,克己奉公。他組建了精銳部隊「湘軍」,并且帶領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南京,最終挽救了清政府的統治。
曾國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到了西方思潮正在緩慢沖擊著清王朝的統治,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在他的提議下,中國的第一艘輪船得以建造,第一批西方書籍得以引進,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得以出國學習,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咸豐皇帝臨終留下了「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的遺命,僅僅給功勛卓著的曾國藩封郡王實在是委屈了曾國藩,在曾國藩去世后,被追謚「文正」,這才對他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
湯斌
湯斌曾擔任過康熙朝的「江寧巡撫」、「工部尚書」這樣的肥差,然而在他去世后只留下了八兩銀子的遺產,兩袖清風,高風亮節,堪為文人表率。
但他時運不濟,受到奸黨的攻擊,深受冤屈,直到乾隆朝時期才給了他應有的待遇,也就是給了他「文正」這一謚號。
劉統勛
大家對「劉統勛」這個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他是《宰相劉羅鍋》里面「劉羅鍋」劉墉的父親,歷史上的劉墉遠沒有他的父親出名,很長一段時間內劉墉一直被稱為「劉相之子」
歷史上的劉統勛是治水名臣,在軍事、吏治方面也有突出貢獻,為官清廉正直,他去世后乾隆皇帝哭著對大臣們說:
「朕失一股肱!統勛乃不愧真宰相。」
朱珪
朱珪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在朝為官五十多年。他一生忠君愛國,關心黎民百姓,為百姓嘔心瀝血,沒有半分私心,為官清廉,「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
嘉慶皇帝對老師的評價極高,說他是「端人正士」,「持躬正直,砥節清廉,經術淹通,器宇醇厚」。
「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寫盡了朱珪的一生。
杜受田
杜受田是咸豐皇帝的老師,出身顯赫,其所在的家族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的美稱。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杜受田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為人純孝,人品端方。他為了親自照顧父母,多年以來一直不參加會試,等到四十歲的時候參加會試進入官場。
杜受田擔任過多個職位,在每個職位上都兢兢業業,把心撲在公事上。后面他被選為當時還是四阿哥的咸豐皇帝的老師,給四阿哥登基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咸豐帝對他十分依仗,有什麼大事都要征詢他的意見。
李鴻藻和孫家鼐
之前的朱珪和杜受田均為皇帝的老師,隨著時間的發展,清朝給皇帝的老師謚號「文正」逐漸成為定式,李鴻藻和孫家鼐被賜「文正」謚號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兩人在才干貢獻方面其實并沒有達標,只是因為他們是皇帝的老師,且沒有犯什麼大錯。
當然,這也與清王朝走向衰落有關系,清王朝是封建王朝的余暉,在新舊思潮的交替下,傳統地主階級逐漸沒落,沒有如先前一般的德才兼備的文人表率出現也不奇怪。
「文正」謚號是對一個文人的至高無上的評價,清朝這八位獲「文正」的大臣,有的實至名歸,有的因為身份獲得的大臣,還有曹振鏞這般德不配位的大臣,如果要為他們排個名,曹振鏞必定是墊底的那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