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從邊遠貧弱的小國,一躍成為蕩平六國的強國,得益于商鞅對秦國多方面的改革,與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
商鞅是諸子百家里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改革思想核心就在于削弱平民百姓的力量,來維持國家的絕對統治,通過駕馭平民來確保集權專制,最終達到政權穩固的目的。
今天我們就來淺析為何商鞅認為必須弱民以強國,在商鞅看來,百姓在社會是什麼定位,和國家政治有什麼關系?他的這種思想有何淵源,在戰國的時代背景下又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衛國人,在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也算得上是一位聲望如雷貫耳的名人,后人評價商鞅的思想,總體上批判大于褒獎。
商鞅的改革確實加強了秦的集權,穩定了社會秩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但商鞅作為一個法家的門徒,其思想核心仍然是韓非子那套「輕仁愛而重刑罰」的理論。
在他的認識里,黎民百姓可以是農耕的工具,戰爭的武器,政權的血肉,唯獨不是活生生的人,而作為其代表觀念并且被后人罵得最厲害的,莫過于他「民弱國強」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春秋時期,戰國時代舉世無仁義之戰,吞并別國,最終稱霸天下的暴力霸道取代了昔日周天子的王道仁義,因此所有的諸侯國都以對外戰爭武力擴張為一切社會活動的最終目標。
商鞅提出「弱民以強國」的主張,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人口增長速度,最終為秦國參與諸侯混戰,爭霸天下提供源源不斷的戰爭支持。
因此,商鞅指定的弱民政策,也帶有濃厚的戰國時期普遍的軍國主義思想,他對待人民的政策只有一個思路:所有的平民只能是耕戰之民——也就是說百姓本質上沒人權,只是農具和武器,可以被國家政權肆意使用到死的一種「資產」。
「弱民」的本質,也是為了強制人民無論是心理認同還是勞動生產,不管主動被動,都必須參與到支持對外戰爭的社會活動中,而弱民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馭民六術」。
公元前359年,商鞅的「馭民六術」與其他變法的經濟改革土地改革措施一起推出,馭民六術是法家尚奸思想的政治反映,不同于儒家講究仁義禮智,墨家講究尚賢尚同,法家追求的是一種殘酷冷血的極端社會秩序,尚奸是用奸民治善民,以民斗民,國家才能輕易拿捏一盤散沙的民眾。
《商君書》曰:尚奸必出惡政,商鞅之惡政,就是馭民六術,包括以維持社會治安和集權專制的弱民,愚民,虐民和辱民,以及加強農業耕種和經濟生產的疲民,貧民。
馭民六術的核心在于弱民,后面的所有手段本質上都是對弱民的進一步發揮,弱民主要目的就是打壓民眾力量,削弱民眾和國家政府對抗的能力。
商鞅的弱民,主要手段是禁止人民持有武器,和后面秦始皇收繳民間武器是一樣的思路。
《過秦論》說秦在統一六國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也是對商鞅弱民政策的踐行。
然而,弱民只是收繳了人民的武器,卻不能消滅人民反抗的意志。思想不怕子彈,因此商鞅的愚民政策,其目的就是為了瓦解甚至完全根絕人民產生反抗思想。
如何才能影響人的思想?當然是從文化教育方面,后世的滿清搞文字獄八股文同樣是通過打壓知識分子,鉗制有思想有能力的上層群體,進而阻止廣大人民群眾覺醒觸反抗暴政的意識。
后世都批判秦始皇焚書坑儒,極大的摧毀了古代思想繁榮,百家爭鳴的盛況,然而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他制定的秦律就禁止百姓讀書學習,并且燒毀了民間絕大多數流傳的儒家經典,甚至連從周朝就流傳下來的舞樂等藝術也一并禁止,其對文化藝術層面的破壞堪稱是一場災難。
如果說弱民和愚民還有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治安的考量,那商鞅的弱民政策也不能說是毫無意義,但商鞅還有疲民,貧民和虐民,辱民政策,這些手段則是暴秦「苛政猛于虎」最好的詮釋,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因為暴政導致天下屆奮起反秦。
辱民,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毫無人道主義,蔑視人權,只把人當工具這種殘忍思想的表現形式。
昭烈帝曾說過: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靠道德教化和文化熏陶才能培養長期穩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商鞅卻反其道而行之,用各種苛捐雜稅和沉重的徭役,以及動輒用重刑判重罪的嚴酷律法來虐民,辱民以維持百姓對政府的恐懼和服從。
辱民政策下的平民地位還不如牲口,古代耕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但無論如何,畜牲都不應該比人還重要,而商鞅的辱民政策甚至規定如果農民的耕牛如果瘦了,就要重刑懲罰農民。
春秋戰國百年戰亂,民眾尚且面黃肌瘦甚至餓死,暴秦卻重視牛甚于人。《商君書》里說「民辱則尊官」
貧民,疲民和虐民對勞動人民來說是最殘酷的政策,商鞅因此背上千年罵名死不足惜。
貧民和疲民是虐民的具體措施:
虐民就是奪走人民本有的,然后賜給他們,從而彰顯國家仁慈。
貧民是讓人民一輩子都只能掙扎在貧困線上,一旦人民通過農業耕種或者經濟生產獲得了財富,就用各種苛捐雜稅和沉重徭役奪走。
疲民自然就是以此讓人民永遠都為了溫飽而辛苦勞作,一輩子都疲于奔命,無暇反抗官府,從而維持國家政權的絕對統治。
可以說,商鞅弱民是為了加強集權專制,同時把社會生產壓榨到極致,來為秦國發動對外戰爭提供支持,但這種政策雖然暫時達到了「弱民以強國」的政治目的,卻為未來埋下了禍根。
秦國的滅亡,正是因為各種弱民政策把人民逼到了極致,終于有起義的農民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掀起了天下反秦的浪潮,最終把秦國送上了絕路。
商鞅變法,核心在于弱民以強國,其成功幫助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最終統一六國。
但弱民以強國的政策一旦失去了戰爭這個最大的源動力,就迅速變成了秦國滅亡的根源。
秦國和秦朝都深受根深蒂固的戰國時代軍國主義思想遺毒,導致在和平年代該停止壓榨社會潛力以換取戰爭資源的時候仍然僵化的施行「弱民以強國」,因此后世王朝無不批判商鞅弱民以強國的思想,都追求國富民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